闹了半天 汽车芯片都是被日本德国卡脖子。1、自去年下半年以来,全球汽车厂商老是喊“缺芯片”,甚至很多汽车工厂宣布停产或延迟生产、交货,那到底为何汽车芯片会短缺呢?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,全球汽车芯片基本被五大厂商占据,而这5给厂商要么是美国的,要么是日本的,要么是欧洲的。 2、首先,我们来看下汽车短缺造成的现状。3月26日,由于半导体短缺,蔚来汽车决定从3月29日起暂停“江淮蔚来”合肥制造工厂的汽车生产活动5个工作日。 同时,美国福特汽车公司3月25日表示,由于全球半导体芯片短缺,它将在周日之前在密歇根州的一家工厂闲置其高利润的F-150皮卡的生产 其他因芯片短缺而停产的汽车企业数不胜数。 3、再来看下谁在供应汽车芯片呢?这就要搞明白汽车芯片是什么。其实,汽车芯片器件主要包含MCU(车用微控制器)、功率半导体(IGBT、MOSFET等)、传感器等等,而自动驾驶汽车所用的半导体器件更多,还包含有ADAS、COMS图像传感器、AI主控、激光雷达、MEMS等一系列产品。 从产品类别分布来看,微处理器和模拟电路占汽车芯片的比重最大,分布为30%和29%;传感器和逻辑电路的占比分别为17%和10%,分立器件和存储器的占比均为7%。 全球芯片巨头有哪些呢?有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,2019年恩智浦、英飞凌、瑞萨、德州仪器和意法半导体保持汽车半导体厂商的前5名,这五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合计达50%,另外,德国的博世也是很大的汽车芯片企业。 4、也就是说,这些芯片企业占据汽车芯片主要市场,但他们又是哪些国家的企业呢?恩智浦是荷兰的,英飞凌和博世都是德国的,瑞萨是日本的,德州仪器是美国的,意法半导体是意大利的。 5、从以上芯片企业的所在国来看,没有一个是中国的,所以,现在是全球汽车企业都受芯片短缺困扰,但将来很有可能这些芯片企业不给中国汽车企业供货,那中国就会增加一个被卡脖子的领域。只是现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太弱,人家都不屑于卡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脖子
自2020年4季度开始的芯片大缺货,到了2021年更是愈演愈烈,不仅是汽车芯片缺货,是所有的芯片都开始缺货了,整个半导体产业都受到了影响。
其实自芯片被发明出来以后,整个半导体产业运转了半个多世纪了,且这半个多世纪以来,运转下算良好,并没有出现过这种大缺货的情况,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半导体产业不堪一击,导致了2021年的芯片大缺货呢?事实上我们分析背后的原因,正好有这么三个关键因素,且恰巧都凑到一起了,如果这三个因素不凑到一起,也不会这么缺。
第一个因素是疫情,我们知道2020年的疫情,一是导致全球的制造工厂产能有所减少,工人们没有按照复岗。
这还不是主要的,疫情导致大家在家办公、学习,于是电视、电脑、摄像头、云计算,远程技术等发展,这些领域的芯片订单增加。
而汽车产业受到打击,于是汽车芯片相应的订单减少,于是这些新增加的订单挤占了汽车芯片的订单。没想到的是,2020年下半年开始,汽车产业恢复,并且是那种很吓人的恢复。
导致汽车芯片不够,厂商开始向代工厂追加订单,但订单高速需要时间,短时间内解决不了,于是汽车芯片缺货潮开始了……此外,在疫情开始导致汽车芯片紧张的同时,另外一件事情发生了,大家也都清楚,那就是针对华为的芯片禁令收紧了。这一是造成华为囤积芯片,加紧向代工厂追加订单,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,把产能全部挤占了。不仅如此,还导致小米、OPPO、VIVO等也加紧囤货,一是想扩大产能抢华为会空出来的市场,二是做好储备,生怕自己也收到禁令。于是市场的需求继续大增,本来就紧张的产能更紧张了,且其它厂商跟风囤货,导致在正常需求下增长了2-3成以上,这样造成产能全线紧张,不仅是汽车芯片,消费级芯片全线紧张了。
而这两件事情背后,还有另外一个因素,那就是代工厂们都把产能慢慢地从8寸晶圆调整到了12寸晶圆,因为8寸晶圆主要用于28nm及以上工艺,12寸主要用于14nm及以下工艺。
12寸晶圆对于代工厂商而言,收益率会更高,技术更先进嘛。但这导致8寸晶圆产能紧张,再加上很多的汽车芯片、消费电子都是基于8寸晶圆的。
这样三个关键因素凑到一块之后,造成全球芯片大缺货,从汽车芯片到全产链全线缺货,而这个状况,需要一年左右时间才能缓解,毕竟芯片有着相当严格的工序,厂商们不能乱调整,安全稳定是第一诉求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